南怀瑾《老子他说》
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


含德之厚,比于赤子。蜂虿虺蛇不螫,猛兽不据,攫鸟不搏。骨弱筋柔而握固。未知牝牡之合而全(朘)作,精之至也。终日号而不嗄,和之至也。知和曰常,知常曰明,益生曰祥,心使气曰强。物壮则老,谓之不道,不道早已。


纯厚自然的赤子


这一章也就是上经第二十五章的引申说明。上经第二十五章说了一个原理,说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。但“道”所效法的是什么“自然”呢?这是由“以身观身”而来的,但“以身观身”又是如何呢?


“含德之厚,比于赤子,蜂虿虺蛇不螫,猛兽不据,攫鸟不搏”,这就是“以身观身”。以人的生命而言,上经第十章讲过“专气致柔,能婴儿乎”。后来练太极拳的人,大家也用过这两句话标榜,不过,要真正练到“专气”,那是一股先天的元气,是浑然一体的。


人的元气不是有形之气,可是现在练拳的人,拼命把空气吸进来,好像轮胎灌气一样,那是大错特错。所以有些人太极拳练得不阴不阳,云里雾里的,练得毫无道理。真正的“专气致柔”,是先天之气充满了,最后达到了忘身,只有一股气团;那个气团柔软到极点,真正的筋骨软了,像软面团一样。实际上,筋骨模上去仍是硬得很。有些练拳的人,故意装得软软的,好像要睡觉那个样子,就叫做“醉八仙”或“罗汉塔”,像是喝醉了酒一样,但那根本不是元气。


老子所说的“专气致柔”,柔到什么程度呢?天下最柔的人体,就是刚刚生下来的婴儿,古书上叫做“赤子”。为什么叫“赤子”呢?刚出生的婴儿,全身是红彤彤的赤色,所以叫赤子。赤子全身都是血色,使人感到不敢抱,练过拳的人更不敢抱,因为赤子像是一堆豆腐一样,生怕会碰破他。“含德之厚”,讲道德修养做工夫,就像是做到赤子这个境界。佛家说入定的人,是不能叫他的,也不准碰他,更不能拉他,古代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。真正的入定,并不是打坐时闭起眼睛睡觉,而是像赤子一样,如果拉他的手,可以把他的手拉出很长,他自己并不觉得奇怪,骨节的柔软会到这个程度。但是把他的手放了,又会慢慢地缩回去。不过出定以后,他的手一定酸痛,而且还要再修炼才能恢复。


“含德之厚,比于赤子”,一般婴儿的心理,是没有是非观念,没有善恶观念,没有好坏观念,没有香臭观念。不论坏人好人来逗他时,他一样都笑,因为婴儿没有后天的分别意识。对于赤子,据老子说“蜂虿虺蛇不螫”,这些毒蛇猛兽,像蝎子、蜜蜂、四脚蛇、毒蛇等等,爬到婴儿身边也不会咬,只有极少的例外。如果婴儿动一下,有些小动物,受惊吓才反攻,虽然婴儿的动是无心的,小动物因害怕就螫人反攻。像蜜蜂飞到我们脸上,停着不动,你不打它,也不赶它,它也不会螫人;蜜蜂之所以螫人,是因为人先有怕它的心理作用。


我曾经在山中走路时试验过,对蝴蝶说:“来!来!”它就飞到我手上站着,还跟着走了半天路,然后对它说:“走吧!走吧!飞走吧!”它就飞走了。那就是感应,生物跟人一样,具备了慈悲、爱心,没有侵害心。其实也无所谓爱心,而是一个自然的生命,与人无争,与其他生物没有利害关系。当小孩子身上停了蜜蜂,便叫孩子不要动,人不动它就没有关系。蜜蜂停在人身上是在做工,希望找到一点汗汁,它只要沾一点汗就飞走了,因为蜜蜂把百花的蜜采来了以后,没有一滴人的汗渗进去,蜜就冻不拢来。像我们做豆腐一样,不放一点石膏下去,煮好的豆汁就冻不拢来。如果蜜蜂来了,你不去打它,它也不会螫你,所以对于婴儿,老子说蛇蝎不会螫他。


其实,吃人的猛兽,对于在它面前的婴儿,也不一定会去吃的。古书上也有记载,婴儿丢在旷野,许多猛兽或者豺狼、老虎,乃至于万兽之王的狮子,有将这婴儿抱回去喂奶养大的事例。可是一个婴儿的尸体丢在那里,猛兽就会吃掉他。


“攫鸟不搏”,空中飞的老鹰,会捉跑得快的兔子,并不来抓婴儿。像西北高原那种红嘴老鹰,专门吃肉的,尤其在西康一带的高原上,你手提一块肉,如果不用两个碗盖起来,说不定从天上冲下一只大乌,呼一声就把肉给叼走了。但是鸟绝不抓活人,也许脑袋被它抓一下抓破了。他说唯有婴儿,“攫鸟不搏”


婴儿的精之至


“骨弱筋柔而握固”,婴儿的骨头是柔软的,筋也是软绵绵的,什么是“握固”?在佛教密宗叫做手印,道家叫做掐诀。婴儿的手握拳,把大拇指捏在掌心,叫做“握固”。道家有的人打坐就是这个样子,把大拇指提起来,所谓学“握固”。婴儿生下来手就是这样握着,好像要抓一个东西。为什么那么抓?详细研究起来,问题就大了,可以写一本专论,探讨人的生理医理。


婴儿生下来就“握固”,手总是那么握,一旦到年老临死的时候,便放开了,表示对这个世界抓不住了。那个时候,“善抱者不脱”,不善抱的就脱了,知道抓不住了。


“未知牡牡之合而全(朘)作”(有的版本用“朘”),婴儿没有男女的欲念,也没有男女的性别观念,生理的机能是自然发展,而“精之至也”,精是自然出生的。很多学佛、学道、学打坐的人,拼命炼精化气,炼气化神,炼神还虚。生命上有限的精虫卵脏之精,虽然也叫做精,但并不是炼精化气的精。许多人做错了工夫,一望而知,这些人不管他学佛学道,理解都不对。从表面上看,不是一脸黑气,就是看得见红光,或者是红中带乌,乌中发亮,亮中发黑。这种情形非常严重,是一种大病相。实际上,这种修行都是在玩弄,给自己找麻烦。因为在身体里有形的精虫卵脏上做工夫,再加上用气脉搬来搬去,结果没有不出毛病的。这不是“道”,这也不是工夫。


什么是精?这一章给我们讲得很清楚,也说到要炼精化气、心理、生理的修养等等,首先要看你能不能做到这个婴儿境界。婴儿没有是非心、没有善恶心,不管你喂他什么,他分别不出来香与臭。你说他没有思想,没有感受,其实他知道,只是没有分别的观念,就是佛家常说的“无分别心”,这就是说明婴儿境界的状况。


有人或者说,自己现在空空洞洞,没有分别心。问他是真的吗?他说:“是呀!我现在没有分别心。”这其中早已分别了。分别个什么呢?分别一个“没有分别心”,那也就是分别心了。这是很逻辑的事,可是大家不知道,真到了无分别心,是浑然一体的。老子的话说得很清楚,到了这个境界,才真正是所谓精充满了,这是精神之精。至于什么炼精化气、炼气化神都不谈了,都在精之内,可以祛病延年,长生不死了。只不过,我们人就是太过聪明,做不到如婴儿的境界。


在五十四章中,老子提出来“以身观身”的修身之道,后世演变为道家的修神仙、长生不老、祛病延年的方法。换句话说,这种修仙的方法,是从这个原理发展出来的。刚才讲到什么是本身的精,也就是精神之精的状况;下面是讲气,人的生命包括了精气神,这三个要分开来研究。


保持气的平和


“终日号而不嘎,和之至也”,“号”就是哭,这是婴儿的境界,若哭起来,那不是真正的哭。婴儿哭起来很可爱,有时蛮好听,因为那是“号”没有真正从喉咙里哭,没有把声音哭哑了。这个“嘎”字,是声音沙哑了。人老了以后,或者有病,声音就变了。一般小孩子唱出来的是所谓童声,但是童声还不是婴儿的声音,婴儿“号而不嘎”,这是说明婴儿气的充沛。气的充沛就是精神充沛,气保持着平和,没有情绪激动,没有动妄想,心境永远是和平的。所以叫做“和之至也”,就是《中庸》上说的“致中和”。


“知和曰常,知常曰明,益生曰祥”,这个是神的境界。第一节讲精,第二节讲气,拿婴儿来做比喻。一个真正修道的人,修养本身,是“以身观身”来修持的。第三节是有关养神,这个就很难解说了,也涉及婴儿的心理,除非利用科学的仪器,但也不大容易准确。婴儿的境界,到底有知还是无知呢?绝对有知。但是他的却没有第六意识,这个道理我们只好借用佛家的观念来解释。


生命来之不易


佛家讲三世因果,这个生命光是靠精虫卵脏结合也不会成胎的。成胎要三缘和合,就是三个缘凑合一起,也就是三个因素:男性的精虫,女性的卵子,加上我们普通所说的灵魂,佛家叫做“阿赖耶识”的种性(种子)。这三个因缘合拢来才构成胎儿。入胎以后呢?这要研究现代的生理学了,因为女性每月只有一两个卵子排出,到了更年期月经停止不再排卵,就是老年了。所谓老年,就是不再怀胎生育,佛经上经常有一句话:“人身难得,有如大海中盲龟遇浮木。”意思是说,在茫茫大海中很多乌龟,在海中乱游瞎闯,忽然遇到一块浮木,木上有一个洞眼,这盲龟一抬头,刚好把头伸进这个洞里。我们得到一个人身,也就像盲龟遇浮木这样的难得。


现在医学也晓得,一次的精虫排泄,差不多有几亿,只有一个精虫刚刚碰上这个卵子,也就如海上盲龟一样,撞进了洞眼。所以,一个人生下来真是非常幸运,几亿的兄弟姊妹们都失败了,自己幸运成功。我们要认识得到生命之不易,所以要尊重珍惜自己的人生,爱惜自己的生命。


三线和合入胎以后,在娘胎里的成长,七天一个变化第一个七天等于是糨糊一样,像一滴豆浆,还没成形。第二个七天才开始生出中间脊髓的神经,由背脊骨开始,像现代医学的精确分析一样。释迦牟尼佛在两千多年前,就讲了人的生命发生过程,七天一个变化,三十八个七天,共二百六十六天,然后胎脏里有一股气流,把胎儿倒转来才生下。


欲界下层天的人,头是倒转来向下生的,上层天天人出生是上升,是从男性的肩膀或头顶上生出来。佛怎么会道呢?你说他是幻想吗?这个幻想的蓝图太伟大了,据我所研究的,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学术超过他的范围;而且科学一步一步证明,他的话都是实在的,真实的。


先来后去的失命之灵


至于道家对生命的界定,娘胎以前,以及娘胎这十个月怀胎中,都属于先天的范围;因为胎儿时期,是靠脐带吸收母体的营养。


胎儿在胎里头,有没有意识呢?没有意识。这个灵魂入服,叫做第八阿赖耶识,相当于心理状况精神部分,这个生命是由此而来的。佛经所讲第八的阿赖耶识,翻译成中文“含藏识”,含藏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一切的种性——种子的个性他这个种子对于生命来说,是“去后来先做主公”的。“来先”,生命开始时最先来,有它即成胎;“去后”,死的时候最后走,所以说是“去后来先做主公”。


我们一般认为生命做主的就是这个东西,但并不是“道”的究竟,这个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“灵魂”。


以人来说,所谓死亡,一般指这个人的呼吸完全停止了,就是断了气,脉搏也停止了。但死亡的情况每人不同,有些人全身都冰冷了,心窝子还温湿的;照佛家的道理,这个人是人中再来,还要来投生变人。有一些人全身都冷却了,但头顶心或稍前的地方仍是热的,认为会升天。所谓升天,是有宗教信仰的人,或者虽无宗教信仰,一生是好人做好事的善人。


不过宗教也有方便说法,有人虽然上部最后冷却,但是死时面带愤怒,或者眼睛不闭,有愤怒之相,这在天人之中属于“阿修罗道”。所谓神道、魔道之流,也许上升,但上升又有好坏的差别。至于向下面走的,所谓到畜生道的、饿鬼道的、地狱道的,死后现象都不同。


中国文化依据《礼记》,人死亡了,古礼几千年来的习惯,叫做“寿终正寝”,所谓“正寝”,是家庭中最长辈所住的主要卧室。当去世以后,要把遗体抬到大厅上停放,这个叫“寿终正寝”现在的人,多半死在医院,不算是“寿终正寝”,应该是寿终某某医院,讣文上写“寿终正寝”是不时的,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文化的矛盾。在今日许多应酬社交文件中,这一类不合理或闹等话的地方很多很多,这是顺便提到的。


中国《礼记》一书,迄今已几千年,仍极具价值,因为它非常科学。例如人在寿终正寝以后停放三天才可入殓,第一二天当中不准移动。因为有一种病叫做假死,如果三天之内不再活过来,才可确定死亡。有人死亡两三天又活转来,古今中外都有这种事例,有人说这是死后还阳,其实不是还阳,而是没有真死。


照佛家的道理也是这样,被认为死了的人,阿赖耶识尚未完全离开,在全身没有完全冷却之前不可以移动,也不准碰他的身体,因为这个时候,他虽不知,但是仍有“感受”的。换言之,就是知觉的部分没有了,感觉的部分仍然有在,还会不舒服、难过。这个叫做“去后来先”的投胎。


婴儿生下来,现在医学很昌明,助产上把脐带一剪断,立即用带着手套的手,把婴儿嘴里的秽物先挖出来。那个东西叫做胎毒,泥巴一样的气味不好,要全部挖干净,否则婴儿哇一声哭出来,这团东西就吞下去了。许多人身体生来就不好,就是因为口中没有挖干净的关系,这是在胎儿时累积起来的毒垢。我的研究也有很多看法,许多中年人罹患癌症等疾病,与这个胎毒有些关系。这是顺便谈到一点养生的常识。


有许多人打坐做工夫,会觉得某一部分难过,又检查不出病源来。其实没有什么,只是这一点胎毒在里面作祟。做工夫想把胎毒完全排除干净是很难的,所以说,脱胎换骨很不容易。


中国人对于哭的描述有三种形态:有泪无声谓之泣,有声无泪谓之号,有泪有声谓之哭。婴儿那个哭就是有声无泪的,所以叫做号。初生婴儿这一声哭是很难过的,因为他在娘胎时,等于睡在温床里,太舒服了,一出娘胎接触到空气,全身千万毛孔像是十万根细针扎进来那么难过。只可惜婴儿当时不会讲话,后来也记不得,假使同我们现在一样,他一定高喊:“唉哟!痛死我了!”婴儿刚出生,只有一点点大,等到脐带一剪断,“哇”地放声一哭,再受到空气的影响,就充沛起来,马上长大不少。


意识的形成


婴儿时期也没有分别意识,婴儿的头顶囱门还在蹦蹦跳的时候,不会说话;等到囱门这个地方长满了,开始说话的时候,后天的思想意识,亦即佛学上的第六意识才开始,分别思想也就慢慢地成长。等到长成像我们这样的老头子,那就是老顽固了,因为意识愈久愈顽固。于是自己意识中充满了“我认为如何”,“我读的书”,“我的思想怎么样”……这个“我”字愈来愈大,这一点我执的成见,就变成了种子。所谓“现行熏种子,种子生现行”,现在的行为思想变成未来的种子个性,而过去种子的个性,又形成自己现在个人的人生。


意识这一部分,在道家来说,是属于精的部分。在胎里的时候,肉体的成长和呼吸,就靠脐带与母亲相连,胎儿意识虽未成长,但“知”性是有的。所以现在医学的研究已经承认,中国几千年前就注重的胎教是有道理的。人的教育是应该从怀胎第一天就开始的。中国的古礼,在女性怀孕后,看的书都与一般人不同,看的颜色也不同,看的东西都不同,情绪也要平和,因为都会影响到胎儿。孕母如果心中想着害人,想要整人,那个胎儿已经在里头接受了这个教育,慢慢就形成了个性,所以胎教非常的严重。


胎儿是靠跟母亲相连的脐带呼吸,生下来“哇”一声,嘴巴张开才开始后天鼻子的呼吸。道家说打坐要达到胎息,打坐火定的人会恢复胎息。但是,胎息并不是肚子呼吸。有些修道家法门的人专门炼胎息,把肚子鼓气,那就不对了。老子所讲真的胎息是“绵绵若存”,永远像胎儿一样,有一个若存若亡,柔和、微弱的气。


那么婴儿有没有知呢?有知,但不是第六意识,这一部分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神。所以道家的分类,有精、气、神三个部分。


精气神消耗完的时候


道家后世的观念,认为生命可以自己修养到长生不老,但是要吃三种药,就是道家《高上玉皇胎息经》上说的:“上药三品,神与气精”。每个生命都有长生不老之药,就是精、气、神,所以要知道如何养精,如何养气,如何炼神,以达到长生不老,也就是老子所讲的“以身现身”。


《老子》这一章先用婴儿来比喻,先讲养精,修养到如婴儿时,就是“精之至也”,气的修养方面,能达到婴儿般的“终日号而不嘎”,则“和之至也”。神呢?“知和曰常”,就是有一个天然的灵知之胜,这个“知”不是意识的知,而是神,神是永远的、恒常的。有时候说,修道明白了就是神,是灵感的发现,神灵的发现,才叫做明白,所以说“知常曰明”。要是真正懂得保养自己,便“益生曰祥”了,就是懂得自己的生命,以及这个精气神,而能祛病延年,也就是人生的大吉祥了。


精、气、神三个部分都解说明白了,再讲反面的状况,“心使气曰强”,这是我们普通人的现象。普通人为什么不能修到婴儿的境界?都是由于后天的心,强迫消耗自己的精、气、神,强迫自己变成表面看起来很强壮的样子,实际上是快速消耗自己的生命。强迫消耗精、气、神的结果,外表似乎精神强壮,但是老子告诉我们:“物壮则老,谓之不道,不道早已。”天下万物由幼嫩变成强壮,强壮再转趋衰老,衰老以后就是死亡。这是物理自然的原则。


“物壮则老”,所以生命一到中年,精神、体能、知识到了高峰的时候,下一步就是下坡了。青年同学们长久不见,再见了面,我说:“忘记你几岁了!”他们都回答:“哦哟!三十八、四十了,马上要走下坡了。”人到了四十岁,这个生命就开始走下坡了。“不道早已”,“早已”翻译成白话,就是快要完了,用文言说来好听一点。老子要我们懂这个原理,如何使自己不要太早完蛋。


这一章连上一章,是说如何“以身观身”,“内照形躯”,把握自己生命的精气神的修养,否则”物壮则老,老则不道,不道早已”。

栏目导航: